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以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始终受到人们的青睐,并历久弥新。在未来社会,掌握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了解中医学科和现代医学发展方向的中医人才,将特别走俏。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药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专门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好的学习能力、较强的运用中医学理论处理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毕业后能够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综合医院及各类相关医药卫生单位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中西医基础医学、中医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
1、邓小平理论概论:
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2、英语:
通过课堂讲授、电教视听、情景会话、阅读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其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知识以及专业训练等。突出听、说、读、写等实际能力训练。
3、计算机应用基础:
通过课堂讲授与上机训练,要求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并能独立进行计算机操作。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技术、Office办公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等。
4、医古文:
讲授古汉语通论和中医古文,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辞义,能较顺利阅读古代中医文献。
5、中医基础理论: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与治则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6、中医诊断学:
掌握中医诊法、辨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能正确书写中医病历。
7、中药学:
掌握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畏恶、禁忌等基本理论和300味左右常用中药的性能、配伍和炮制用法等基本理论知识。
8、方剂学:
掌握中医方剂学的治法、组成、煎煮法等基本理论和常用方剂90首左右的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和加减变化等基本理论知识。
9、人体解剖学:
熟悉正常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掌握重要脏器、主要神经、血管的体表投影及常用的肌性、骨性标志。
10、生理学:
掌握人体基本生命活动过程,熟悉机体各器官、各系统功能活动的规律和调节机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11、病理学: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病理过程和临床常见疾病基本病理学知识。
12、生物化学:
了解生物化学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正常人体的物质代谢基本规律,酶、维生素及激素等调节物质代谢的活性物质和肝脏代谢功能。
13、诊断学基础:
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和临床意义,能以规范化的手法系统、全面、有序地进行体格检查;掌握常见体征的临床意义;掌握常用检验的目的和临床意义。
14、药理学:
掌握西药药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常用西药的主治范围、应用剂量、用法和毒副作用。
15、西医内科学:
掌握西医内科学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
16、中医内科学:
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规律和临床治疗技术。
17、中西医外科学:
掌握西医外科常见病和急腹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具有切开、缝合、急救、创伤处理等一般技能。
掌握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18、中医妇科学:
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并能熟练地对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
19、中医儿科学:
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规律,并能熟练地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正确处理儿科急症。
20、针灸学:
掌握经络学说、腧穴主治规律和特定穴的应用等针灸学基础知识,并能较熟练地运用针灸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21、中医骨伤科学:
熟悉骨伤科诊疗基本知识,并能对筋伤、脱臼、骨折等常见骨伤科疾病进行一般处理。
就业方向
主要到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