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5-25885303
当前位置:广东成人高考网 >> 大学语文 >> 浏览信息
2011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部分(三)
时间: 2011年03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省成考网 浏览:

   《大同》(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

  大同:即人类的理想社会,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按照儒家学说,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嚳,尧,舜)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的时代。

  《主旨》

  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不满,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克己复礼”,重建“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

  《疑难词语解释》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孔子的概叹,是由于鲁国的缘故。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我没有赶上,但是有文字记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运行的时代,天下为全民所有,推选有才能的人参加管理,讲求诚信,谋求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所以,人们不仅亲自己的亲人,还亲别人的亲人;不仅爱护自己的子女,还爱护别人的子女;使老人有所终止,壮年人能有工作,小孩能健康成长。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这种情况下,奸谋就不会产生,盗贼就不会发生,大门不用关闭,这就是大同社会。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用礼来规定君臣的名分,用礼来加深父子的亲情,用礼使兄弟和睦,用礼来使夫妻和睦。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用礼来考察道义,诚信,过错,以仁爱为典范,向民众明示为人行事的常规。

  《学习要点》

  重点掌握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对比手法)

  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

  在社会所有制与政治目的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人事制度

  选举制“选贤举能”

  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

  精神文明

  “礼”自然运行于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自然顺应自然。

  “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物质文明

  物质极大丰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

  “以礼设制度,以立田里”

  社会治安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护不闭”

  “城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兵由此起”

  运用排比句,增加了气势。

  《重点段落分析》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段话分析了大同与小康的社会主要特点。

  这段话分为两层:一层,说明大同社会的特点;二层分析小康社会的特点。

  论证方法为对比法。

  修辞方法为排比法。

  《谏逐客书》(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李斯,战国时楚国人;对于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要作用;

  其散文长于说理,富有文采。

  《谏逐客书》载于《史记-李斯列传》。

  “书”这里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重点)

  《主旨》

  要认真阅读课文后面的注释1,理解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重点)

  本文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纳客而成就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列举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该重物轻人,并从理论上面说明逐客与纳客的利害关系,从而指出逐客是不利于秦国事业发展的,逐客是错误的。

  《疑难词句》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窃:私下;过:错误)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以:因此;殷盛:富足;乐用:乐于为国效力)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获:俘获;举:攻取;治强:富强)

  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散:使——散;从:合纵;西面:面向西;施;延续)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向使:当初假使;却:拒绝;内:纳)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跨:统一;制:制服)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让:排斥;择:选择;就:动词,成就;却:推却;明:光大)

  却宾客以业诸侯。(业:动词,使——建功立业)

  9,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使——来。

  10,强公室,杜私们。杜:杜绝;

  《全文翻译》

  我听说官吏们商议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从前秦缪(穆)公征招贤能之士,从西方西戎那里招来了由余,从东方楚国宛地选用百里奚为相,从宋国接来了上大夫蹇叔,任用来自晋国的丕豹为大将,公孙支为大夫。这五位贤人,并不是秦国土生土长的,但秦缪公任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国家,在西方称霸。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办法,移风易俗,百姓得以财富增多,国家得以富庶强大,百姓乐于为国家服务,诸侯亲近并服从(秦国),俘获了楚、魏两国的军队,扩大了千里国土,国家至今安定富强。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把黄河、伊水、洛水一带的土地收归己有,向西吞并了巴和蜀,向北占有了上郡,向南攻取了汉中,!收服了少数民族,控制了鄂地和郢都j伺东占据了(险要的)成皋,割据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东方六国的合纵,使它们面向西方臣服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了范雎,废除了穰侯魏冉的帅印,放逐了同母弟华阳君,巩固了王室,杜绝了豪门权贵的专权,逐渐吞灭诸侯,使秦国完成称帝的大业。这四位国君,都凭借的是客卿之功。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如从前四位君主拒绝这些宾客而不接纳,疏远不使用他们j这样就使秦国得不到富强的结果,秦国也就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罗致昆仑山的美玉,拥有了随侯之珠、和氏之璧,悬挂着夜明珠,佩带着太阿剑,骑上千里马,竖立翠凤彩旗,设置灵鼍大鼓。这几件宝物,没有一件是秦国出产的,可是陛下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说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允许存在的话,那么,夜光璧就不会用来装饰朝廷;犀牛角、象牙做的器具就不会成为您赏玩喜好之物;郑、卫两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您的后宫;千里骏马就不会充盈在您的马棚;江南的金、锡就不会作为您的器皿;巴蜀地区的颜料就不会用来彩绘您的朝廷;用来装饰后宫,充满堂下,心情愉快的让您赏心悦目的美女,如果一定是秦国土生土长的才可以容纳的话,那么镶着宛珠的簪(的美女,嵌着珠玑的耳环(的美女),穿着东阿丝绸(的美女),织锦绣花装饰(的美女),就不会来到您的面前;并且随着世俗的变化,打扮得更加时髦风雅、美丽苗条的赵国女子就更不会陪伴在您的身边了。那些敲击瓦罐,弹竹筝,拍大腿高唱呼呜呜来使耳朵痛快的声音,是秦国真正的音乐,而《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这样的乐曲,都是别国的音乐。如今丢开那敲打瓦制的乐器而去欣赏《郑》、《卫》的音乐,放弃弹筝而采用《韶虞》二《武象》等古典乐曲,这样做是为什么呢?只是为了眼前的舒服痛快,适于观赏罢了。现在选择人才

  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使用,不论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人就得离开,凡是外来的人都要被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重视的是女色,音乐,珠宝,美玉,轻视的是人才。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做法。

  我听说国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强大人力就多,武器精良士卒就勇敢。所以,泰山不嫌弃泥土,才能够成为那样高大;河海不舍弃细流,才能够变得那样渊深;做国君的不排斥普通百姓;才能够发扬他的德行。土地没有东,西,南,北的区别,人民没有本国外国韵界限,一年四季的生活都充足美满,连神鬼都会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如今却抛弃百姓去辅助敌国;驱赶客卿去帮助其他诸侯国建功立业,。使天下有才能的人退缩不前,不敢奔向西方,停止脚步不敢迈人秦国,这种做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借武器给仇敌,送粮食给强盗一类的行为呀。

  许多物品不产于秦国,但可视作宝物的东西却很多;有才能之士不出生在秦国;但忠于秦国的能人却很多。现在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损害了民众的利益增加了仇敌的力量:对内造成自己的虚弱,向外和诸侯结下了怨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国家不危险,是不可能的。

  《学习要点》

  本文第二段分析。采用归纳法,从历史上说理。以秦国历史上四个国君纳客而成就帝业注意:要记住四个秦国的国君的名字及事情。

  本文第三段分析。从现实说理。先用大量事实铺陈秦王爱的“物”全不是秦国出产的,与秦王用人上排斥客卿进行对比,然后指出重物轻人与秦王统一天下的目标相悖。

  正反对比的论证说理方法。

  第二段,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四君以“客之功”是正面论述,与“向使”的反面推理,构成对比。

  第三段,对物的“非秦者爱”与对人的“为客者逐”构成对比;

  第四段,“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与秦的“弃黔首以资敌国”构成对比;

  全文都是以纳客之利来对比逐客之害。

  铺陈的写法(用铺陈写法,更大量运用排比句完成)

  第二段,“西取”“东得”“迎”“来”:“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

  第三段,更是铺陈秦王喜欢珍宝,美色,音乐;

  《重点段落分析》

  1,文章第二自然段。

  划分层次。

  分为两层。第一层“昔穆公求士——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证明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建功立业的事实。第二层,驱逐客卿是不对的。

  论证方法。

  第一层是归纳法,第二层是对比法。

  所列举的四位秦国国君任用客卿的侧重各是什么。

  穆公争霸,孝公变法,惠王扩张,昭王安内。任用客卿各有侧重,有利突出客卿的多种作用。

  2,文章第四自然段。

  这段的中心论点。

  论述了逐客之害。

  划分层次。

  分为两层。第一层“臣闻地广者粟多——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第二层“今乃——”

  (3)论证方法。

  第一层:类比法;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对比法

  修辞方法。

  排比,对偶。


 

 
【上一篇文章】:2011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部分(二)
【下一篇文章】:2011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部分(四)
看了本文还会喜欢:(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工具栏
广东省成人高考在线网络课堂
广东省成人高考考试专用教材
快速导航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诚邀加盟 | 关于我们 | 购物流程 | 货到付款